团队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介绍 >> 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大连理工大学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团队于2000年初开始组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分子水平太阳能燃料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Center of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简称CAP),并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DUT-KTH Joi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on Molecular Devices)。2006年1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校长与瑞典皇家工学院Anders Flodström校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协议,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双方合作成果显著。2013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首个科研特区——人工光合作用研究所(Institute of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简称IAP)成立。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持续产出国际高新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吸引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致力于为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培育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

目前团队科研骨干有Gagik Gurzadyan教授、李斐教授、侯军刚教授、刘进轩教授、杨希川教授、高岩教授、于泽教授、张培立副教授、李福胜副教授、吴秀娟副教授、范科副教授等,在校师生共计120余人。已建设实验室一千余平方米,购置了高配置的X光射线电子能谱仪、太阳能电池测试系统、太阳光模拟器、电化学阻抗仪、真空喷涂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稳态瞬态阳光光谱仪、停留光谱仪、氢气在线监测系统、原位红外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团队主动组织承担科技部973计划前期专项、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五十余项。

近年来团队在水分解制氢催化剂设计及合成、光/电驱动CO2/N2还原制燃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新型捕光材料的设计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 PNA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化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并应邀在Science, Chem Rev.,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emSunChem, Dalton Trans等国际化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撰写综述、评论性文章,在高效水氧化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以及光解水制氢分子器件设计与制备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使大连理工大学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吸引和促进了该领域国际同行在DUT-KTH分子器件联合中心这一平台的学术合作交流。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平台之一,它推动了大连理工大学分子水平太阳能转换研究领域与多个国际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实质性研究合作的开展,如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国原子能中心(CEA)、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等研究机构互派研究人员进行合作交流。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国际学术会议,自2008年始在大连已成功举办六届,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北卡罗莱纳大学Thomas J. Meyer教授,哈佛大学Daniel Nocera教授,德国马普化学能转换研究所所长Wolfgang Lubitz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Per Siegbahn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巴黎学院Marc Fontecave教授,中科院理化所佟振合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等国内外众多在太阳能转换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该系列国际会议将被逐步打造成中国版的高登精品会议,为从事太阳能转换研究的国内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的平台,提升我国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了我国与瑞典及其他欧美等发达国家间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